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 田捷硯/攝
溝域是藏人生存的基礎一位初學藏語的漢族朋友問我,為什么許多藏人之間在問及對方的家鄉時,不用“帕玉”(藏語,家鄉之意)這個詞,而用“龍巴”(藏語,主要指山溝)?我只能告訴他:“在鄉下人的眼里,山溝就是家鄉?!逼鋵?,西藏人口雖已接近300 萬之眾,并分布在西藏高原120 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卻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嶺間的條條山溝里。這些山溝歸屬于不同的地區行政區劃,其規模和構造千差萬別,可是,溝中不僅資源及其資源的原始配置方式相近,居民的生存方式也無大別。
藏人依山溝而居,即所謂的谷地,溝中有流水。逐溝而上,海拔越高,氣候愈加寒冷。溝之上部多為高寒草地,不易農耕,只能放牧,也就是所謂的純牧區。由于西藏純牧業地帶的人民仍保持逐水草而牧的原始游牧習慣,定居下來的游牧民屈指可數,所形成的村寨更是微乎其微。
在被藏人稱為“家”的山溝,頂部往下總有一個過渡帶、也就是溝的中部地帶,這里既有大片的可用于放牧的高山草場,也有一定數量的耕地,氣候條件和地勢條件又適合農耕,農牧業比重大體相當,即所謂的半農半牧地區。在西藏高原,不可移動的田地總是與定居相聯系,為了定居,人民修建房屋,而后形成村寨,圍繞土地進行耕作。因此,半農半牧地區的居民絕大多數已定居并形成了相當的村寨規模。01
矗立在紅山上的布達拉宮。 干章林/ 攝
壯麗巍峨的布達拉宮,與紅山融合在一起,屹立在拉薩河谷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宮墻紅白相間,宮頂金碧輝煌,它是拉薩城的標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創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世界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的相對高度為117 米,東西綿延360 米,南北寬約300 米,殿宇樓閣近1000 間,面積達12 萬平方米,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大的建筑,在拉薩這個雷電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它在防御雷電災害方面到底有什么奇技妙招,帶著這種疑問,筆者與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的防雷專家一起,在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的陪同下,共同尋求這個謎團的答案。
1200 年前,布達拉宮遭受雷電襲擊
據史料記載:“布達拉宮始建于6世紀末,8世紀曾遭受雷擊……”
這段記述非常簡單,但卻傳遞出一個信息,在1200 多年前,這個雄偉的建筑曾遭受過雷電的襲擊,而且,毀壞程度嚴重。這同樣也說明了,在1200 年前,人們還沒有關于雷電的知識,對于防御雷電災害還束手無策,因此遭受這樣的劫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據西藏自治區防雷辦主任、高級工程師桑旦分析,當時發生的雷電應該為直擊雷,根據當時的條件,還沒有太多的現代設備入駐布達拉宮,因而不可能產生感應雷的危害。
近300 年時間,沒有發生雷電災害
紅宮上起到防雷作用的金頂
史料記載:“1645 年,五世達賴執掌西藏政教權柄后不久,開始重新修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圓寂后,由攝政第悉? 桑結嘉措繼續修建布達拉宮,于1693 年完工?!?/span>
非常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后的近300 年時間里,布達拉宮沒有再遭受過大的雷電災害的侵襲,這讓我們感到十分的疑惑。難道五世達賴在重新修建布達拉宮的時候已經考慮了對雷電災害的防御?難道在300 年前,西藏防御雷電災害的技術就已經成熟,并及時運用到了具體的生產實踐之中?他們采用的是什么樣的避雷技術,在沒有現代防雷理論的指導和防雷儀器的檢測下,布達拉宮近300 年時間沒有遭受雷電的襲擊,這在重建時使用了大量的銅、金等金屬建筑材料的情況下,真是一個奇跡,傳統的防雷技術的奧秘到底在哪里呢?
80 年代至今,白宮經受過兩次雷擊
據強巴格桑處長介紹,1984 年,布達拉宮白宮遭受雷擊,墻體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損。2001 年,布達拉宮白宮再次遭受雷擊,消防管道受損,用于排水的銅管遭雷擊,電話線、電線被燒斷,三個監控顯示器燒壞。兩次雷擊都發生在白宮,而比白宮高出10 多米、金頂林立的紅宮卻安然無恙,這是什么原因呢?
據桑旦主任分析,這兩次雷擊均屬于側擊雷,同時,由于電線、電話線、監控裝置的安裝,也不排除部分感應雷的可能性。
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說,在“文化革命”期間,位于白宮頂部的金幢遭受破壞,在每個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消雷銅佛,在重新修建時,銅佛雖然得到了安置,但沒有按照原來的設計嚴格操作,從而導致了雷電災害的發生。而在布達拉宮的墻體里面還有可能有很多金屬的導線埋藏其間,將雷電直接引入地下。
據西藏防雷工程師貢嘎分析,白宮上的消雷銅佛沒有起到消雷作用,有可能是在重新安置消雷銅佛的時候,未能將佛身與金屬導線連接在一起,所以達不到防御雷電災害的目的。金幢、消雷佛像、銅線,這三者應該是連接在一起,從而將雷電順利地引入地下。
金頂,現代意義上的避雷針
帶著諸多對于西藏古建筑物防雷的好奇和疑問,筆者走進了西藏自治區防雷辦桑旦主任的辦公室。桑旦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傾注了很大的心血,談起雷電,他如數家珍。
在西藏,將直擊雷叫做“ 陀給”,而“陀給(直擊雷)”和“陀嘎(屋頂)”的語音非常接近,意思就是用屋頂來承受直擊雷的危害,這在現代被稱為絕緣防雷。藏語將側擊雷叫做“瓊”,這是西藏勞動人民對于雷電的最初的感性認識。他們對于產生雷電的正負電荷也有一定的認識,有諺語說“父在天上接正電,母在地下接負電”。這說明在很早以前,人們對于雷電災害就形成了很多感性的認識,并通過諺語這種方式進行傳播。在西藏比較大的寺廟前都有兩根非常高的旗桿,最初是用來防雷的,而且有比較規范的接地線和地線網,相當于兩根高聳入云的避雷針,直接將雷電阻隔在寺廟之外,只是到了后來,這兩根旗桿才被演變為純粹的宗教象征,很多接地設施也被破壞,或因為不重視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維護,其避雷效果就無法得以發揮。
內有消雷銅佛的經幢。
布達拉宮的宮墻的金屬排水管
桑旦介紹說,五世達賴重建布達拉宮時,實際上是采取了很多防雷措施的。位于紅宮的主要靈塔金頂就相當于現代的避雷針,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銅、金等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制成。在金頂下面,我們會看到很多金屬吊飾相互連接,客觀上在外表上給人以感官的視覺享受,實質上它又充當了避雷線的作用。在屋檐底下,還有很多用銅制成的銅管,這些管道有兩種作用,一個是將屋頂的積水排到地下去,第二個作用就是與金頂相連接,將雷電引入地下,由于在下雨時,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有導電的功能,雷電就會從金頂傳輸到銅管,再傳輸到地面,避免了雷電對建筑物的損壞。除此之外,布達拉宮的邊瑪墻是用邊瑪草和阿貢土混合制成,非常堅固,失去水分后,它也能夠起到絕緣的作用。在邊瑪墻上,有連排的彩幡金屬,它起到了裝飾的作用,但這些金屬制品相互連接,就相當于現代防雷中的避雷帶。在邊瑪墻的墻身上,還裝飾有很多吉祥銅飾,這些銅飾對防御側擊雷有很好的作用。據研究,西藏的側擊雷比內地更多,但只要有承受的載體,其通流量往往比較小,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側擊雷的危害。邊瑪墻的厚度一般達到90 公分,有些地方甚至達到1 米,如此厚度的墻,一方面能夠抵御寒冷,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抵御側擊雷。這樣,在布達拉宮上就形成了點、線、帶相結合的防御雷電災害體系,這種體系在300 年前就精心設計并付諸實施,說明了西藏勞動人民對于雷電災害的清晰了解和科學認識,其許多做法對現代防雷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也充分體現了西藏人民的聰明才智。
接軌,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布達拉宮上的消防管道。
在談到布達拉宮今后的防雷措施時,桑旦主任說,這項工作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目前我國所制定的防雷規范在平原地區比較適用,但是在西藏,這套規范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讓我們防雷工作缺少了理論指導,對于古建筑物的防雷,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要起到很好的防雷效果,又不能破壞這些珍貴遺產原來的面貌,甚至不能對這些建筑上的任何東西進行改變,否則,我們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首先,我們要做好研究工作,對于西藏傳統的防雷技術要了解清楚,讓這些古老的防雷技術繼續發揮作用。對于有缺陷的地方,我們要加以改進,比如以前對于地網建設的意識不強,在整改時,要對地網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同時,我們還要借鑒國外和內地很多先進的技術和做法,將其引用到布達拉宮的防雷工程中來。其次,盡最大可能保持布達拉宮原有的外貌形態,并使其藝術化,而不能出現與原建筑物不協調的任何細節差錯。第三,與古代防雷不同,現在引入了監控系統、電話、電線、消防管道等,因此,我們在今后的防雷工作中,除了直擊雷和側擊雷,還要充分考慮感應雷的出現。最后,在防雷改造的施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既要達到經久耐用的效果,又要考慮便于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