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安全意識 雷電專家教你科學防雷避險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關鍵期,隨著北方主汛期的到來,雷雨天氣多發。在雷雨天,什么樣的傘不能打?在室內也會遭雷擊嗎?暑期旅游遭遇雷電應如何避險?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氣象網聯合新華網邀請雷電專家做客直播間,為公眾講解防雷科普知識。
嘉賓: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義軍
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劉佳 王亮 新華網記者李海韻
新華網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28/c_1121394264.htm
直播現場。郭曼如 攝影
六至八月是我國雷電高發期 在室內也會遭遇雷擊
記者:目前已進入雷電多發時節,那么雷電究竟是什么?具體分類是怎樣的?雷電的高發季節和時段是怎樣的?
張義軍: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放電現象,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云中有積累并形成極性,通常伴隨強對流天氣過程發生。雷電按照大類分主要有云閃和地閃,地閃會造成更多危害。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吹降拈W電是雷雨云打到地面的閃電,不受云體的遮擋;另外,云閃通常發生在云里面,我們通過肉眼是沒法看到的。
在我國,雷電的高發季節主要在夏季。從南到北,不同地區時間有不同的推移。南方地區,一般三四月份就會有雷電天氣發生,北方地區主要在七月份。從全國來講,六月至八月為我國雷電的高發期。
記者:看新聞報道過“雷擊村”,事實上真的有雷擊村存在嗎?
張義軍:雷擊村是真實存在的。如湖南的山背村,位于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成為雷擊村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環境所致,當地處于山谷和半山腰區域,雷暴經常從這個村子經過,閃電也容易打到這個村子。此外,農村的防雷設施也不夠完善,因而當出現雷電過程就會造成較大損失,給人們留下了“雷擊村”的印象。
記者:除了戶外,在室內也會遭雷擊嗎?什么情況會導致室內雷擊發生?
張義軍:在室內也會遭遇雷擊,這是由于建筑物的設施或線纜是從建筑物外邊接進來的,比如電源線、電話線、煤氣管等,在建筑物外的線纜容易處在雷電影響區域的范圍內,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就有比較強的電磁波或者稱“感應電壓、感應電流”順著這些線纜進入房間。此時,如果恰巧與這些線纜有所接觸,就容易遭受傷害。
在我國,有兩種室內雷擊情況比較常見,一種是照明燈,電流可能會通過照明燈跳到人體,從而造成擊傷甚至死亡;另一種情況是太陽能熱水器,電流可以通過管道從房頂連接到屋內,如果你此時恰巧在洗澡,就有可能受到傷害。
雷電的三大致命傷。
記者:“旱天雷”的說法存在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張義軍:“旱天雷”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云本身并沒有在下雨,但并不代表雷暴中沒有電荷的累積,如果有電荷的累積就會有雷電發生。另一種情況,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晴天霹靂”,發生晴天霹靂的主要是因為閃電的源頭在雷暴里面,只是你的頭頂沒有云,或者說云離你較遠,但閃電可以打到你的附近,目前的研究結論是這種情況下,雷暴云離你大概幾公里至十幾公里的距離。
記者:在雷電的防御方面,我國目前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
張義軍:我認為雷電的監測和預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進一步豐富雷電的探測手段,加強人們對于雷電的認識。從防御本身來講,在我們國家,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雷電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是比較嚴重的。所以最關鍵是提升人們對于防御雷電的科學認識,雷電本身是小概率事件,因為雷擊發生傷亡的概率就更小了,但對于個體而言,因雷擊而造成的傷害是無法挽回的,所以科學的防御非常重要。
雷電防御誤區多 野外防雷也講技巧
記者:雷電的預警信號是如何分類的?雷電預警最多可以提前多久發出?
張義軍:我們所做的預警是指在某個時間段或者某個區域里邊發生雷電活動的概率比較高。不同的顏色表明雷電發生的概率大小不同,如“雷電黃色預警”指的是雷電有可能發生,但概率比較小;“雷電紅色預警”指的是雷電有可能發生,且概率比較大。
雷電預警信號分為三級,分為黃色、橙色、紅色。
從目前的技術來說,雷電預警發布的時間越長,出現“空報”的概率就更高;時間越短,相應的預報就會更準確。一般情況下,根據不同的需要,預報的時間也可長可短,預警信息的時間跨度可以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
記者: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科學防雷有一些疑問,比如雷雨天可以打手機嗎?雷雨天什么樣的傘不能打?在戶外科學防雷有哪些技巧?
張義軍:我認為手機本身不會引雷,雷雨天氣打手機也沒有危險。存在“雷雨天不能打手機”的誤解,是因為當發生雷擊事件時,電流在通過人體的同時,會更容易通過手機,而裝有手機的褲兜或人體周圍皮膚會發生更嚴重的燒傷。因而會給大家產生雷雨天不能打手機的誤解。
在空曠的環境中,人本身就是“高體”,若是打傘更增加了高度,這樣更容易“吸引”雷電,科學的做法是不要打傘,尤其是金屬桿的傘。在戶外,遇見雷雨天氣,首先要找尋安全的地點躲避,如果地點不好確認或時間來不及,應主動降低自己的身高,不要將自身至于整個環境中的制高點。需要提醒的是雷雨天氣一定不能選擇在樹下避雨。
遇到雷雨天氣時不在山上、大樹下、野外空曠地帶避雨。
我向大家介紹一個“三十、三十”原則。在戶外旅游時,掌握好“三十、三十”原則對于防御雷電災害非常有效。第一個“三十”是指,當你看到閃電到聽到雷聲,中間的時間差如果小于30秒,就意味著雷暴云離你很近,你就處于雷電危險區域。第二個“三十”是指,當你聽到雷暴云中的最后一聲雷,過30分鐘之后,如果你處在的區域上空烏云逐漸消散,那么你就處于一個安全區域了。
記者:電腦網絡和通訊設備如何更好地防雷?
張義軍:我國是雷電災害多發的國家,通訊設備是防雷的一個重要環節。比如通訊站作為一個“高體”,雷電更容易擊中它,會造成天線、器件等損壞。我國每年因雷擊造成的設備損壞事件大多發生在城市。目前,通訊系統對防雷有了更好的防護裝置,而信號系統的雷電防護器件對防雷也起到有效作用。對公眾來說,發生雷雨天氣時在室內應盡量遠離網線等有線設施。
發生雷雨天氣時在室內應盡量遠離網線等有線設施。
我國防雷設施與雷電監測現狀
記者:除了公眾知道的避雷針,我國還有哪些防雷設施?
張義軍:除了避雷針以外,還有接閃器。接閃器是專門用來接收直接雷擊的金屬物體,通常架設在戶外建筑物上,所有接閃器都必須經過接地引下線與接地裝置相連。此外,避雷器在我國也得到廣泛應用。剛才談到,雷電會產生很強的電磁輻射,會耦合線纜,目前的避雷器都是加在戶外的,如網線進入室內前要加入避雷器,以此隔斷閃電產生的電磁輻射所帶來的感應脈沖進入室內。
記者:目前氣象部門如何監測雷電?
張義軍:目前對于雷電的監測是靠光學觀測或電磁輻射的方式來進行,主要通過在地面架設不同的設備,以此探測閃電發生的時間和位置。此外,我們還通過衛星監測雷電,如去年發射的風云四號衛星,可通過雷電傳感器來實時監測雷電的發生。
隨著多年觀測手段的發展,目前我們對于雷電本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但是就目前觀測水平而言,還不足以讓我們了解閃電為何會激發,為何會打在某個地方等等,仍然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究。
記者:您從事雷電研究30多年了,雷電科研工作者都是怎么進行雷電實驗的?
張義軍:雷電的研究是一門實驗性學科,需要通過野外試驗才能真正捕捉到它的信息。因此每年夏季,我們會在野外做觀測,通過光學、電磁學方式對雷電進行監測。此外通過多個站點,對一次閃電事件進行同步觀測,確定它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物理過程。
因為雷電難以捕捉,從80年代開始我國發展了一種新的手段叫人工引雷,在適宜的雷暴條件下將雷電人為引到地面。在雷暴當頂時,我們通過發射火箭的方式,在火箭上拖帶一條金屬鋼絲,金屬絲在向上發展過程中,會誘導形成一個雷電,雷電就會沿著導線打到地面上。這樣可以人為在某一指定點觸發閃電,并把閃電引到預知位置進行科學試驗。